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竞赛优胜方案效果图及介绍

发布时间:2003-12-13 阅读数:27341

    

  华南理工大学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研究院设计的10号方案

方案简介:人性化和多中心理论是10号所遵循的设计理念,设计者反对盲目的纪念性、威严感和大尺度,讲求空间的多层次性、连续性和人性化设计,追求校园空间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素质的培养;设计者反对片面强调校园核心空间而忽视其它校园空间组织,多中心理论主张校园交往空间的多中心和多样性,既包括交往空间在数量上的增加,又强调使用空间的多样性,空类型应可能丰富,以对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它也强调每一交往中心空间所容纳活动的多样性,对于大尺度校园,多中心更具有突出的意义。

研究型社区布局一方面在布局中各学科群自成一体,交学科群组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体育设施等布置在同一个组团之中,缩短师生日常往返距离。各组团之间设置大面积集中绿地,形成生态走廊,将中心区的生态景观引入各组团深处。

●环形交通组织:在小汽车日渐普及的今天,校园规划中的人车分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方案在设计中采用环路交通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既保证各建筑可以方便地车行到达,又保证了滨水步行道、庭园、绿岛等核心步行空间少受车流干扰。

●四层次空间:第一层次为中共享生态景观园林区,第二层次为联系交往园林空间,第三层次为组团核心园林,第四层次为建筑庭园园林。设计将对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校形象的校前广场控制在200米的尺度之内,并引入水面和绿化,对教学组团的中心空间也控制在约100米的尺度范围内,并通过转折、收放来丰富空间形态,加之原有的丰富的地形地貌,有效地避免了空旷的超尺度空间,将营造出亲切宜人的校园空间氛围。

 

 

柏林工业大学的11号方案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与杭州浙大安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合作设计的11号方案

方案简介:为了要创造一个既符合大学角色、又能促进人与人交流有优美环境,11号方案的设计者提出了一个将分子式模型与网络式模型合而为一的方案,利用建筑综合体和其中的中性空间组织学习群,校园公共平台和宿舍以线性状态贯穿于各学科群之间,创千出人性化尺度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交流场所。

所谓中性空间,是指介于不同功能建筑空间之间的,同时具有使用、交流和交流功能的综合空间。中性空间具有一种空间归属感,随着行动路线上人目的性的弱化,环境质量的提高,会更加适合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自然的大学: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中国的围棋,围棋的至高境界是黑白棋子间的彼此包容,而非二者各自为营,彼此疏离,同样,景观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面积大小,更重要的是它为人们提供的各种自然景物的可达性,事实上,单块绿地的价值和它的使用率及可达性成反比。因此本方案力图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形成围棋格局式的图底交融关系,这种做法可能会部分降低绿化率,但自然环境的可达性却将大大增加。

贯通的大学

   ——多层次的公用平台:校级公用平台位于东西校区中心地带,呈线性布置,联接两校区及周边街区;具有综合功能的中性空间贯穿于各学科群中;在生活和教学区之间散落布置校园工作室(campus studio)和其他公建,为学生提供小团体生活的自由空间及生活服务。

    ——村落式的住宅:为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确立校园特色,依照江南水乡传统沿河布置学生住宅。

    ——巨构型的教学组团

     利用建筑综合体将教学建筑和中性空间结合,创造无处不在的学习学习、交流场所。规划的七个组团归纳了各种教学功能,为相近的学科提供了共生的环境。每个组团包含公共活动、研究、教学、住宿、8人以下小团队活动5种功能,各种功能空间融入自然环境,以中性空间进行相互联系与渗透。

    ●可生长的楼群:在教学区,使用平台来代替走廊连廊,增加交流可能性,实际上多数功能是围绕着中性空间进行排布的。研究证时,针对学术方面最有效的交流空间仍是水平贯通步行时间低于9分针的空间。

浙江大学建筑系的方案

浙江大学建筑系设计的3号方案

  方案简介:设计者在规划中强调了对生态的保护与利用,由原有水系重构主生态区,形成新校区园林化的主景观带,并注重景观的渗透和发散,各个学科群中点式高层的分布造成中心区的围合感,同时形成了高密度的书院布局,解决了校园建筑群在大尺度空间内人体量变化问题,避免均布单一的局面。

核心扩展圈结构模式:以校级公共平台和中心绿地为核心,向外扩展圈层结构的模式,形成核心——学科群——服务区(绿化)——生活区的结构,按照各种不同建筑开放性的强弱,布置不同功能的组团。

主环线发散状交通网:设计了覆盖东西两区的校园内部公交车环线,道路体系围绕校园主环线形成发散式布局,各学科群可以便捷到达主环道。校园环形主干道、围绕主干道的网状次干道以及穿插其中的步行道,构成两种网络系统,使人车分流。